五,新的标准,兼论信,达,雅。
五,新的标准,兼论信,达,雅。
前三章所进的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翻译标准的理论其础。但从道理上谈翻译标准是容易的,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具体译文怎么才算达到标准,如何才能达到标准。不解决具体怎样和如何的问题,理论和翻译实践便不容易统一起来。严复确立的标准发表在《天潢论》译文的序言中,历来的翻译工作者都作过不少的解释争论,现在谈谈个人的看法,并根据本书前三章所进的原则提出 更明解的翻译标准来。第一,严氏进信时说:"易日:修辞立诚。"另外,他在译英国哲学家穆勒的著作《穆勒名学》时,凡遇到"诚"字,例如把译为"求诚"。其于这两点简单的引文,我认为严氏心目中的信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主观的"诚",一方面是客观的"实"。诚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实指的是真知灼见。他在《穆勒名学》的译文中有这样的话:"诚者无他,真实无妄之知是已"。在翻译工作中如果做到这两点,我想是可以做到信的。不过穆勒所说的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实" 恐怕不是一回事,因此,对阵所说应作有条件的认可,不能盲目信从。好在翻译是如实反映,原文是什么情况,译文也应是什么情况,做到如实反映,也就算做到信了。
本书提出的第一个标准是"信儿有据"。"据"就是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根有据。译者受认识水平的限制者受背景知识的限制,对原文的意常感生疏隔膜,甚至毫无所知。要想弄清愿意必然查找根据。许国烈写的"读英译本红楼梦札记"(《中国翻译1988年第5期34页》)提到第廿八回中有"踢球"二字,英人译为。许查陈诒著的《红楼梦小考》,则证明是石球而非足球(皮球)。这就找到了根据。可惜这种根据不是译者本人查到的。中译外,查找根据有困难。外译中要想找到确实的根据也不容易。最著名的例子即鲁迅先生译《小约翰》时遇到一些动植无名称,在请教了几位专家学者之后仍无把握时在印出的小说后附了一张表,列出译得不很理想的译名,以示负责。折中实事求是的精神,令人佩服。所以我们把第一标准定为"信儿有据"。译者遇到疑难问题,必然千方百计将其解决,才算做到了信。
第二,严氏谈"达"时说:"译文取名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信于本文"又说:"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里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严氏的原则是:1.先要弄懂原文实质,求得融会贯通。2.为了把意思进明白,使大家看得懂,不主张逐句地译,而主张采取灵活的方式,可以前后加添一点东西。3.要求表达出来的意思,不超出原文的范围。4.只要把原文融会贯通,文字表达自然容易做到完善的地步。5.信和达是有机结合,达也是为了信。
就原则来说。严氏对"达"下的定义十分完善。我饿题在于实际处理译文时能否真作到这种地步。本书第二章进表达方式时,说表达方式时随着认识的成熟而成熟的。这和严氏所说先将原文融会于心,然后下等抒词自然互备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进表达方式时是把认为方式和表达方式分开来进的。"达"的核心问题是认识方式的转换问题,即通过各种译法和译式原文的精神实质表达出来,这样表达出来的文句既无肯原意,又合乎译文国家的语法修辞规律。可以做到"化"的地步。"化"就是把原文句法形式变成译文国家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说翻译的第二个标准应是"达而能化"。
第三,严氏进"雅"时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雅与文字有密切关系,因此,他主张用汉以前的文字。他的理由是:"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俗利文字则求达难。"以文作为雅的实质,我们是同意的。而且对于"文"这个字的实质有我们自己的解释。以古文作为雅的表达手段,我们不能同意,因为文字与精神微言不是必然关系。现在出版的译品有很多是精理微言,用白话文表达得很好。而且他不懂得文字是为表达方式服务的,而表达方式又是以认识方式基里的。使认识迁就文字是舍本逐未的办法。严氏在翻译标准上所的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文字运用该意求深,反而破坏了忠实的标准。这是受人责备的主要原因。
第四,翻译的第三个标准是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密切相关的风格。论风格的标准,群众是早有定论的。例如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什么人进什么话"。这些话虽极平过它特有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生活在什么坏境里就会对他长久所处的坏境内的事事物物是熟悉的,他的认识和想像总离不开坏境的影响,那么他的思想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会带有那个坏境给予他的种种影响,因而显出特殊的风格。例如英国文豪莎翁谈人生说:
世界一舞台;天下事无非是戏。
这句话不仅表达一定的人生观,而且还显出是编戏者的口吻。
其实谈谈风格与"文"的关系。严氏引用"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两句话后,接着就主张汉以前文字来表达。可见他是想借古雅的文字来达"行远"的目的的。文字优美固然能够行远,但更重要的则是精神实质。用现代的话说,言之不文就是干巴巴,行之不远就是谁也不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它就传播不开。反之,有风格的话都带有别致的味道,能引人人胜,或者说人耳动听,言有尽而意无穷缺乏思想内容的话,单纯追求文字优美,必然达不到行远的目的。能传播开来的话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定的真理。进大道理的话,古今中外,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就是生产力。
下面举两个工农常说的话:
农民语:趁天晒草。
工人语:趁热打铁。
这是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因含有一定的真理,可以用来形容他事物,于是就成了带有原则性的谚语。谁能说劳动人民语言不具风格,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呢?巴黎公社时代的英雄人物鲍狄埃所作"国际歌"中就应用了"趁热打铁"这个成语:"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我们相信这句话会随着《国际歌》的长久流传而流传不去!因为这句话洋溢着号召积极行动的革命精神。
无论翻译什么材料,根据语言分析和精神分析就可判定作者的特殊风格。译者的任务是力求用近似以的语言表达相类的风格。这个表达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信儿有据,大二能化,文必同风。本书所定标准,对着严氏所定的标准来说,有批判,有继承,也有发展。
有了标准不等于能够达到标准。本书从第五章起进的都是具体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标准。前三章是翻译的基本理论,后七章是保证基本理论实现的具体措施。因此,本书所进各章在精神上是前后一贯的
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 Truyen247.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