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ào các bạn! Vì nhiều lý do từ nay Truyen2U chính thức đổi tên là Truyen247.Pro. Mong các bạn tiếp tục ủng hộ truy cập tên miền mới này nhé! Mãi yêu... ♥

【楼诚】故园(Hạ)

Tác giả : Akai

---------------------------------

【楼诚】故园(下)

1.时间线设定戳这里,别被时间线骗了,这本质上是一个从未分离、至死不渝的故事。

2.错误与OOC都是我的。

为五周年新开的系列~ @mimi剑雨秋霜

——————————————————————

选择离开不是冲动导致的结果。

明台多次提过,从一开始的旁敲侧击,到后来几乎直言不讳。

年初决定的"四清"是一个征兆,明楼与明诚脱离外界已久,不谙诡谲的形势,但明台却身在尘世中。说不清是好是坏,总之,大家都在探索中这条路走下去会是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注6)

然而不论怎样,明台都不愿他们去承受,回到巴黎去,这是最好的选择。

电话里,明台欲言又止,北京与上海隔着千里,有些话不方便讲,可他的意思已经很清楚。

这个念头亦无数次闪过明楼的脑海,并有愈演愈烈的感觉,但他真正下定决心,是在三月底的一个夜里。

房子是明台托人找的,位置偏僻,好在房租便宜。卧房有两间,都不大,稍稍宽敞的那间放了张书桌,想来是明台特意叮嘱过,为明楼准备的。

这番体贴本是让人心生感念的,谁知,搬进来当天,明诚就把房间做了改造。

书桌移到小卧房去了,最初的位置搬来了一张床。两张单人床挤在屋子里稍显逼仄,看着也不伦不类,但明诚不管那些,只对自己的改造甚为满意。

明楼的夜盲症逐渐严重起来,这是他在东北时发现的。他不能放心明楼一个人睡,反正在东北时两人也睡一间屋,到了冬天甚至挤一张榻。

三月底那天,明楼睡到一半想起夜,像往常那样叫醒了明诚。他以前总是自己摸黑,唯恐开灯会扰到明诚睡觉,但有一次却在摸索间不小心撞到桌角,腿侧的淤青好几天才消。明诚知道了,什么也没多讲,一边替他揉着那块皮肉,同时嘱咐他以后只管叫醒自己。

拖鞋就在床边,灯光晃眼,明诚在黑暗中尚能视物,便就着黑暗扶他起身。

彼此之间的默契足以让明楼察觉到对方动作间的不自然,白日里下了些雨,春寒料峭,上海又阴湿,明诚膝盖处的旧疾便藏也藏不住,欲盖弥彰。

意识到这一点时,明楼几乎要落下泪来。

幸好黑暗替他掩饰了湿润的眼角,明诚没有察觉,没一会儿,绵长而均匀的呼吸传来,明楼这才敢大胆在脑中捋着自己一团乱麻般的思绪。

手指间还有下午翻译书稿留下的墨香,这是他们如今赖以生存的活计。明楼轻轻捻着指尖,心中无限悲凉。

错过的这几年,现代化早已将他们远远甩在了身后,望尘莫及。他与他的阿诚,终究脱离于这个时代了。(注7)

而他的阿诚,优秀得令无数人羡慕嫉妒的阿诚,他此时唯一拥有的阿诚,他甚至都没能保护好。

餐桌上,明楼说起这个决定,云淡风轻的一句,就像谈论当日的天气那般平常。

"阿诚,我们去法国吧。"

明诚并不意外,勾起唇角微笑。

"好。"

同往常许许多多的时候一样,明诚没有任何异议,因为他也恰好这么想。他的大哥,本该是天之骄子,本该大展宏图,他不应缩在阴暗的弄堂里,将几页枯燥乏味的外语资料翻作中文,聊以消磨余生的光阴。

听到这个消息,明台很高兴,立刻就开始准备。

因私出境的申请很难批下来,明楼与明诚久不问世事,明台是再了解不过。重重阻碍挡在面前,最大的一个要数他们的"污点"。

明台愤懑不已,梗着脖子涨红了脸与人分辩。对方一脸为难:"我也没办法,放出来是放出来了,可毕竟背过怀疑,上面卡着不松,我能怎么办?"

气得狠了,明台将文件摔得震天响,能从办公桌砸到门口去。

另一间办公室的同事推门进来,一瞧就知道事情不顺。他与明台交好,对他家的情况还算是了解,就凑过头去给他出主意。

同事的主意就像及时雨,给明台指了条可行之路。明台觉得,他这辈子最有远见的一个决定,大概就是将明盛明安兄弟俩以及父亲都留在了香港。境外有了家属,再走程序就容易得多,明台又找了说得上话且与明楼私交不错的领导背书,一连串下来,申请终于批复了。

接到故友儿子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时,明台欣喜若狂。

小青年在电话里问:"小明叔叔,您要来上海一趟吗?"

他这话问得委婉,但明台听懂了。

明台顿了顿,回答他:"不用了,我还有工作,也不知何时有空。"

当初他委托小青年办事时,对于离程的要求是越快越好。再等他去上海道别,又要耽误时间,等待漫长,于他、于两位兄长都是煎熬,况且,道别也只是徒增感伤。

小青年犹豫,这一分别,再见就难了,他想再劝,然而明台又说:"以后总有机会的。我们都好好的,比什么都重要。"

飞机落地前,明诚正好梦完了这些年的过往,那些他经历过的事,或是并不知道的旁人记忆里有关自己的事,都随着梦境一同远去了。

明楼也在这时转醒,两人的手仍旧没有放开,紧紧握着。

对视一笑中,万千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有声音提醒着陆准备,他们前方,是憧憬了无数次的未来。

香港较之几十年前更加繁华了,车水马龙,目光所及处无一不昭示着钟鸣鼎食般的富庶。明盛与明安都在香港大学念书,本来打算特意请假陪陪两位伯伯,却被明楼拒绝了。

他们的目的地是巴黎,香港只是出境的中转站而已。只停留了一晚,他们就启程离开。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注8)

故土一点点远了,明楼久久不语,盯着广阔的天地出神。

明诚望了他半晌,忽然问:"后悔吗?"

这个问题太突兀,又太空泛,明楼却几乎是不假思索,立刻回答:"不。"

明诚便笑了,一脸温柔,澄净的双眸中好似闪过了前半生的一切,终又定格在明楼脸上。

"我也是。"

他们从不曾后悔当初留下的决定,也从不曾后悔此时离开的决定。

报国是信仰,是他们坚守了多年、为之奋斗了多年的信仰。彼时不放弃,是因为不愿放弃。而现在,信仰仍在心中,只是信仰不再需要他们。有后继者接任他们的使命,那么,便功成身退吧。

这辈子,他们所求所愿者唯二,国泰,人安。他们对得起前一诺,幸而后一诺,为时不晚。

缺席的这些年,巴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循着旧时的记忆找过去,七拐八绕才终于抵达拉丁区曾住过的那栋公寓,可惜当时的那间已有了主人。

明诚以为明楼会很遗憾,然而在国内时心心念念这间屋子的人竟毫不在意,当即拍板决定租下了另一处房子。

新租的地方比原来那个要小,只有两个房间。房东太太领他们来看时一脸为难,解释说因为上任住户是单身,所以将小卧室改为了书房,若要住进来,需得自行添置一张床,但可适量少收租金。

明诚眉眼一弯,回道:"不碍事。"

上个住户的改造正合他意,倒是省了不少工夫。

大卧室的床十分宽敞,睡两个人绰绰有余,书房的采光不错,布置也简约。两人一见便喜欢上了这里,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与房东太太签了合同。

签合同时明楼很愉悦,他这种愉悦感染了明诚,明诚后知后觉才意识到,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房子。巴黎毕竟不是真正的皈依之所,明楼怀念的,不过是往日在巴黎的生活,与房子无关。

房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幸好,他们并不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巴黎大学经济系的主任是明楼曾经的同门师兄,私交甚笃,听闻明楼的来意遂替他引荐。入职手续很快就办完,薪酬也十分可观,他还能在外兼职做理财咨询师。这本是他精通的专业,磨合期也并不需要太久,五十四岁的明教授就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明诚出身化学系,他功底扎实,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想要重新拾起来也不是不可能。他同明楼商量着先递出求职申请,虽够不上教授资格,也可先从基础做起,一步步慢慢来。

但明楼立即否决了。

"不急。"明楼抽走了他的纸笔,最重要的事并非明诚的工作,"我托人联系了一位著名医师,明天带你去瞧瞧。"

来年初春,明诚才正式入职讲课。

一开始是助理教授,慢慢升到副教授,最后成了教授。在五十四岁那年,他的姓后面冠上了与明楼同样的头衔。

教书匠的生活惬意而舒适,两人一头扎进学术中,颇有种闲云野鹤的感觉。后来到了退休的年纪,学校又返聘他们回去,工作量见少,留给他们的闲暇愈发多了,日子便更加舒心起来。

国内动乱那几年,他们与明台的联络少之又少。有时同明盛、明安通话,问起大陆的情况,终是两相无言,无法获得更多有用的消息。

黎叔是在1970年去世的,明台夫妻俩的出境申请批复需要时间,没办法亲自前往,丧事就由明盛、明安兄弟俩包办了。明楼特意抽了空,请好假与明诚一道去了趟香港,送老人最后一程。只是,亲生儿子见不到最后一面,大概是老人此生唯一的遗憾了吧。

特殊时期,纵有遗憾也无可奈何。这些年,黎叔与明盛、明安一直在香港,毕业之时,兄弟俩也考虑过返回大陆去工作,倾尽所学奉献祖国。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一腔热血孤勇向前的年纪,明楼为他们取名,便是寄了"长盛久安"之意,理所当然地,他们想接任父祖们的信仰。

然而那时正是风波伊始,明台只说:"再等等吧,等稳定一些。"

这一等,便是许多年。

万幸的是,明台夫妇在风波里得以全身而退,第一次到老人坟前敬一杯酒上一柱香叩一个头,已是1976年。

消息闭塞的那段年月,明楼常在夜深人静时望向日出的方向,明诚知道,他等的并不是日出,却也是日出。

他从不多言,然而这些心思又如何瞒过明诚。他们都一样,一直放心不下祖国,更放心不下明台。

分处三地,往来本已颇多不便,两个后辈早都成人,无需担心。到头来最令人牵挂的竟是人至中年的明台。每每有与他通信的机会,明楼总要多问一句"安否",明台常戏言道"自有贵人相助,万事无忧"。

果真让他说中。明台这辈子,大抵真有神人护佑,小挫折有,权当是磨练他的性子,但大风大浪从不刮到他身上。

与明诚说起这事时,明楼忍不住摇头:"那小子。"

他没说完的话,明诚自然能懂。

明台向来聪明,胆子又大,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可他最让人挂怀的偏偏也正是这点,太过勇猛有时并非好事。明楼总怕他不够稳重,真仗着"贵人相助"更是不知收敛,以至最终无法收场——这也是明诚忧虑所在。

然而到后来,他们发现,不知何时起,明台其实已经长大了,所有的担忧好似一夕间就失去了意义。

明台夫妻俩退休后便去了香港,他的两个儿子在香港成家立业,扎根在了那里,返回大陆确实也并不必要。夫妻俩一合计,索性迁过去,与子孙们一同生活。

香港同巴黎相隔虽远,想要往返也不是难事。

明楼与明诚还在大学挂着职,偶尔去讲个课,或是指导一下年轻教师的科研任务。明台便抽了时间,携家带口,一大群人踏上了去巴黎的旅程。

抵达时,仍是明诚去接的。一如多年前,明台初到巴黎,在异国他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那时的心情跨越了半个世纪原样重现,只是变得沉甸甸的,不知重了多少倍,就这么生生压在人的心头。

昔日少年,如今已儿孙满堂。曾经兄长,此时仍笑脸相迎。

幸好,他们都平安再见。

回国事宜定下后,明楼分外兴奋。

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跟个小孩儿似的,吵着闹着拖明诚去买预备带回国的东西。到了商场,看到什么都想买,明诚拦也拦不住。结果,等收拾行李的时候才发现,两人根本带不了那么多。

明小朋友这才稍显窘迫,与大堆小堆的物什面面相觑。

明诚好笑地走过去,先收拾了两人的重要物品,又挑了些随身衣物,藤箱里空余的地方便选了几样国内少见的稀罕东西,打算送给明台的孙子孙女。

剩余带不走的,都让明楼送给了房东太太的小女儿,算是感谢她这些年的照拂与善意。

他们来时只有两只空荡荡的行李箱,走时仍只有小小两只,明楼与明诚一人拎一个。两人走得很慢,手里是全部家当,箱子并不重,他们却攥得很紧。

好像,这一路走来,不曾改变的、真正不能失去的,也就只有身旁的人了。

虹桥机场修缮过后,已经不太能看出过往的影子了,当年离开时,他们没来得及好好记住它的模样,不承想,再以后就只能从老照片里寻得一些印象。

同时间到达的旅人大多奔向亲人、爱人的方向,明楼用视线将所有的欢欣雀跃全都囊括在眸中。与四十多年前一样,他们从巴黎返回上海时,没有任何人等候在外。明诚离他半步远,一道往外走去,亦是与四十多年前一样。

在上海的住处是一早就找好的,还是拜托了当年送他们出国的小青年——现在得叫中年人了。他们平反翻案、恢复名誉的事也全倚仗了这位中年人,他的官越当越大,成了利国利民的好公仆,潘汉年案昭雪后,他就一直惦记着这两位老先生,多方奔走,万般努力,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明公馆早在明楼与明诚被幽禁的时候就换了主人,这么多年几经流转,如今那里住着一位有名的企业家,祖孙三代,天伦共乐。后来,明楼曾与明诚路过那里,听见小花园中嬉戏玩闹的欢声笑语,心中也再没遗憾了。那栋房子,终究回归了平安喜乐,成为那些素昧谋面之人的家园。

淮海路上有不少解放前的老房子,属于明楼与明诚的新家是一栋二层旧楼,与其他楼栋隔得远一些,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房子格局同明公馆大相径庭,规模也要小许多,但两人住仍是显得空阔。

昔日的小青年将两人送到门口,明诚道完谢,说一切自理,小青年便自行离去。

打开窄窄的红色正门便是客厅,一张餐桌紧邻着厨房。沿着老旧的红木楼梯往上,左侧是主卧与书房,右侧是稍小一些的次卧与客房。

房间早已打扫干净了,明诚将两人的行李全放到主卧里去。待一切收拾好,他走到阳台上,附身往下望,远远可见另一条精致的长街,与淮海路交叉着,顺着走下去,尽是深灰色的老式洋房。(注9)

不在湖畔旁,好歹有一排法国梧桐。

这便是他们往后的家了。

附近的小孩儿都知道,那栋偏僻的二层小红洋房里住了两位老先生。

偶尔见到他们一起出门,遛弯儿或者买菜,天气好时也会在门口晒太阳。也不知他们是什么人,只听家里长辈闲谈中提到过,说年轻时当汉奸,后来又犯了原则性的大错,坐过牢,放出来后便逃到国外漂泊了一些年,如今老无所依,索性回国混日子。

可是后来,拜访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年纪稍长一点的孩子认出来,有重点高中的校长,各大部门的官员,还有著名的学者。来访者总是毕恭毕敬地登门,又毕恭毕敬地道别。礼节之周到,让人瞠目结舌。

于是风向又变了,说两位老先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请回来的高知,常年旅居国外,是爱国华侨。

传言多了,总有一两句钻进明诚耳里。他拿这当闲暇时的笑话说与明楼听,末了还不忘点评一句:"咱们这身份,可比当年还复杂得多哦。"

明楼睨了他一眼,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架,接过他递来的温水。

年纪渐长,睡眠也开始糟糕,明诚便做主停了明楼每晚的咖啡,这让明楼很是遗憾。

尽管当年明诚学会了泡各种茶,他煮的咖啡总要更合明楼的口味一些。幽禁时自然是没有茶更没有咖啡,但到了巴黎,明楼的咖啡就再未断过。

电灯在明楼的书册上投下阴影,他就着温水润了润喉,说:"旁人只知三分真相,谁又能认识十分的我们?"

他的眼神扫过来,恰恰与明诚的目光有一瞬的相撞。明诚不语,温和地一笑,坐到他身边去。

两个互相识得彼此十分的人并肩在书桌边。

他们的头发早已花白,风霜在面容上刻下褶皱,略显佝偻的背影却仿佛穿过了蒙尘岁月,与十多岁的时候重叠,让人分辨不清今夕何年。

明诚拿起早上未看完的报纸,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醒目的新闻: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正式建成。(注10)

那是1986年7月8日。

明楼是在傍晚去世的。

某一天上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楼下的小孩子们撒欢儿似的玩闹。大概是这样的氛围让人心生愉悦,连日来精神不济的明楼忽然来了兴致,说想听戏,还指名道姓要听大姐最喜欢的那一出。

留声机"咿咿呀呀"唱着,明诚却越听越难过,他知道,也许,是时候了。

预感没有错。

午饭后,明楼仍旧反复听着那段早已烂熟于心的唱词,不一会儿就打起盹,明诚扶他去床上,他便沉沉睡去。

睡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明诚发现时,他的嘴角还勾着笑。明诚想,这么开心,一定是大姐来接他了吧。

替明楼更换衣物的间隙,明诚触到他的掌心。与以往的温暖不同,明诚只碰到一片冰凉。

不久前,那双手还是暖的,明诚握着,给他掖好被角,看他困得朦胧的双眼一直锁在自己身上,就忍不住笑着说:"睡吧,我陪你。"

明诚忽然记起,很多时候,他们处于困顿不堪或举步维艰中,明楼总要轻轻握他的手,与他分享那点温暖,说:"你还好,有我陪着。"

这一陪,就陪了一辈子。

桌边的日历印着1994年,日期还是明诚住院的前一天。

他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数着日子翻到当天来。

距明楼先去,已有四年了。

开春后,明诚就病了,明台特意从香港回上海来,到医院去陪他。

经年已过,他们都不再年轻,明台自己也成了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头儿。

提出回家的要求时,明诚的语气很平静,但明台知道,他的阿诚哥越是平静,就越不容置喙。

明台没有拒绝,拒绝无用,他也并不想拒绝。明诚执意回家去,原因只有那么一个。

床铺新换了干净的被褥,日光晒过的,还能嗅到春风与春阳的味道。

明诚静静躺在这张与明楼同睡了多年、后来又独自睡了多年的床上,心中竟隐隐生出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昨夜里,他做了个梦,梦的内容记不大清了,可他从梦中领悟到了某种指引。

许是在医院躺得久了,夜已过半,明诚仍了无睡意,他便闭着眼,一点点温习着过往的岁月。

脑中有个闸门打开了,回忆像老电影一样慢慢播放,有些画面已经模糊了,有些画面仍鲜活。他发现自己总能从中寻到一帧,深入骨髓,永不会忘。

是明楼。

这时,被遗忘的梦境好似潮水般涌来,恍然间,明诚想起清晨醒来前的片段。

一个熟悉的身影逆光而来,推开桎梏着他的那道门。那个人朝他伸出手,他下意识就握住,指尖所及是一片暖意。

"阿诚,我来接你。"

轻声的呼唤勾起了他久远的记忆。

那年,也是这个声音。

"阿诚,跟我走。"

于是,他跟那个人走了。

那么这一次,他还会义无反顾,奔赴他的方向。

眼前晦暗不明,光源似乎在遥远的地方,窄窄的一束划开浓墨一样的黑夜,刺着明诚的眼,发酸发涩,几乎要落下泪来。他索性闭上双眸,将自己彻底交给那只宽厚有力的手。

未知总让人恐惧,明诚甚至看不清来者的面容,但他毫无怯意,微笑着,一步一步,前往他憧憬的家园。

巍巍千山,迢迢万水,坦荡坎坷这一程,他们并肩同闯。

皎皎皓月,熠熠星辉,璀璨黯淡这一生,他们携手共赏。

他不是过客,是归人。(注11)

Fin.

——————————————————————

6."四清"运动:1963年2月11日,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四清运//动",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结果是造成了十年动荡。

7."错过的这几年,现代化早已将他们甩在了身后,他与他的阿诚,脱离于这个时代了。"此句释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明楼与明诚都曾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但1955年两人入狱,到1963年,他们没有参与其中,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8."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直译是"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李白写这首诗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这也是我想用来描写明楼与明诚的。

9.这里的淮海路指狭义的淮海中路,是上海最有格调的一条街,下文中提到的另一条街是雁荡路,有许多解放前的老房子,古色古香。(这部分内容来自朋友的科普,我没有实地考察过)

10. 1986年7月8日,我国国内卫星通信网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通信事业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它为全国性的综合电视和电视教育节目的传递创造了良好的途径,对改善我国边远地区邮电通信落后状况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1."他不是过客,是归人":化用郑愁予《错误》中名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此处表达的意思是:明诚随明楼而去,是回归家园,他们并肩行的这一生,与对方而言,彼此都是归人。

另外补充几点:

1.建国初期,我国公民因私出境是很困难的,直到1978年,平均每年仅有7000人次。境外有亲属的,相对较为容易一些。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及我在文中写到的,明楼与明诚不是会放弃信仰甩手离开的人,为了让他们合理出国,我设定了他们被开除党籍,鉴于这一"污点",文中还安排了旁人替他们背书。他们既对得起信仰,也有了离开的理由。

2.中法建立外交关系是1964年,我不知道不建交的时候申请去法国有什么程序,就当他们的申请是出境香港,然后从香港到法国的过程就省略了吧。(香港未回归前属于英国管辖,那边的规定我不是很懂)

3.关于机场、航班、交通工具这一类问题,考据起来实在麻烦,简单直接设定为有直达班次好了。

4.明诚的腿伤,膝盖积液这个病的确有,也会由关节炎、韧带拉伤、过度劳累等引发,其他都是杜撰,我没有一点医学知识。

5.巴黎大学和索邦大学,两所学校的历史比较复杂,改名啊合并啊时间段啊我都只大致知道,所以私设巴黎大学一直存在,两人都是巴黎大学毕业并且后来都在巴黎大学任教。

我尽量尊重事实,但细节部分我的确不了解。文中一些皆为虚构,借用的史实内容全部来自网络,如有错误,或设定不合理,都算我的。

(写说明与科普竟然比写正文更累)

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 Truyen247.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