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ào các bạn! Vì nhiều lý do từ nay Truyen2U chính thức đổi tên là Truyen247.Pro. Mong các bạn tiếp tục ủng hộ truy cập tên miền mới này nhé! Mãi yêu... ♥

中国文学--第一章

第一章: 先秦文学(上古——公元前221年)

远古时代的中国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学。

文学的起源像其他的艺术一样,来自人类生存的活动,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只要有声音就唱出各种音律和谐的歌声。这些歌声同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成为众人合唱的歌曲。这就是文学最早的形式——歌谣。

最早的文学形式除了歌谣还有神话传说。

第一节:古代上古神话和传说

神话:神们的故事,是人们对于所崇拜的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事迹的严肃叙述。

传说:民众口头创作。传承的以特定人物、特定事件、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具有历史审美意味的散文叙事文体。

神话的产生: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 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 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神的故事。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以神为主,传说以人为主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神话和传说的特点:

-都产生很早

-大都是用散文来记录时代很早

-既有现实性又有浪漫性

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月》……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神话传说的文学意义:古代的文化传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为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古代的神话传说的创作基础是实现,创作方法是浪漫的,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第二节: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一、《诗经》概说:

《诗经》的来源: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中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的分类: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各国民谣小调,共160篇

雅:朝廷宴会及贵族宴饮之乐歌,共计105篇(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

小雅:用于普通宴会的典礼

颂:敬天地、祭拜祖先时的音乐,共计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风土之音曰风——民乐

朝廷之音曰雅——官乐

宗庙之音曰颂——宗庙乐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这300多篇诗是代表着500多年的长时代,反映政治社会上的起伏变化,因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

•揭露当时奴隶社会压迫百姓的本质

•表达人民对徭役制度的不满

•反映人民追求自由恋爱,婚姻和生活强烈的愿望

《诗经》称得上“周代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多得的一部社会写照。

三、《诗经》艺术的成就

形式:在形式方面《诗经》保存了浓厚的民歌色彩,大都用重叠反复的章法。基本上是整体的四言诗但是也有长短不齐的句子。

语言:纯美和谐而带感情

表现手法(诗法):赋、比、兴

赋:陈述

比:比喻

兴:联想、象征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它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成就,保证了它一直流传千古。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

第三节:先秦散文

概说:

-神话传说用散文记载但还是零星,不成系统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组织都起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思想:活跃

-文学:新体——散文

散文的任务:

+记载历史事实——“历史散文”

+表现哲学思想——“诸子散文”(哲理散文)

一、历史散文:

1。《易经》又名周易

《易经》以简易的形象推演变易的世界。其性质同过去的神签相类似,大概是巫卜之流所编造的为宗教迷信服务的书。

2。《尚书》

-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称《书》,汉代称《尚书》,后加上“经”字。

-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春秋》

-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

4。《左传》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记载了春秋时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思想倾向:属于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宣扬伦理道德,维护宗法社会的程序

5。《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以记言为主名为《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事情

6。《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史

-反映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兼并的政治局面和百姓的生活

-生动描写“士”阶层的政治活动

二、诸子散文:

-社会大转变,动摇了贵族等级制度

-出现新的阶层“士”

-“士”阶层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产生不同的思想

-他们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因此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百家争鸣”出现很多思想流派,他们竞相地提出自己的理论

1.《论语》——孔子

-孔子其人其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不相连贯

-《论语》的思想核心:“仁”

+爱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的自己,用礼对待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家庭的观念出发:“仁”要尊卑长幼之间有差别的爱

  从社会的观念出发:“仁”要贵贱亲疏之间有差别的爱

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散文特点:

+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

+言简意该,语句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发现出一种委婉含畜,用意深远的风格特点

2.《墨子》

-墨子其人:战国时代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其书:

+记载墨子的言行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

+主张非政、节葬、节用。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要求

+《墨子》散文特点:质朴少文,讲究逻辑,论点鲜明,富有说服力。

3.《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着

-《孟子》其书:

+记载孟子的言行

+《孟子》思想的核心“仁义”

+主张实行“仁政” 省刑罚,薄税敛

+提出

+《孟子》文章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善用比喻陈事说理,便抽象的说理便生动形象

4.《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

-书中的核心“道”包含义包括自然的规律,生活的道德等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文章:语言精x,思想深远像一部核言集

5.《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代的人

+生活贫穷困顿却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自由

+《庄子》其书:书的中心是探求在黑暗深沉的社会中,个人如何去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他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无争”“无欲”的状态

+主张无道无为

+文章特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6.《荀子》

+荀子是战国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荀子》其书: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名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政治思想: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礼治相结合

-文章特点:善于说理,又不xxx

7.《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人,法家,荀子的学生

+反对儒家的仁政,排斥仁爱,详细说明法令、手段、权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文章特点:善于用寓言故事说明

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 Truyen247.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