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
词类
一、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
词类是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划分词类是进行语法分析的必要基础,只有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各类词的用法以及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承担句子成分的能力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等三方面。
(一)词类划分的一般标准
词类划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形态标准
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是屈折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动词与谓语对应,名词与主语、宾语对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等等,因此可以根据词的形态变化来确定词类。
传统汉语语法学一方面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另一方面照搬印欧语的词类划分方法,简单地将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认为汉语中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是动词,作状语的是副词。如果动词和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就认为这些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了。
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只有少数词带有类似印欧语言的“形态标志”,例如,以“子、儿、头、家、们、性”等词缀结尾的一般是名词,以“化”结尾的一般是动词等。汉语的词充当不同成分时不会发生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无论作谓语、述语,还是作主语、宾语或补语,都采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未发生任何形态上的变化。因此,根据形态标准只能给汉语中一小部分词归类,而无法确定不带形态成分的词的类属。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同样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考。
2、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判断词类主要看词的语法意义,适当参考词汇意义,一般不考虑色彩意义。
在词类划分中所参考的“词汇意义”主要是指抽象的“类别”意义,而不是具体的“词义”。例如,通常认为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等,就是“类别”意义。
语法意义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所体现出的功能意义。语法意义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概括程度更高的类型,主要包括词类的类意义、词与词组合产生的关系意义等。形态、语序、重叠、虚词等语法形式所表现出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
由此可见,语法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存在不同层面上的语法意义,不是词类划分的唯一标准,而是词类划分的参考。
3、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组合能力
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力。不同词类之间是否能够组合、以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
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接受“很”、“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可以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2.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例如名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形容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虚词不能作句子成分。
(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能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划分词类。
汉语词类划分主要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适当参考形态变化和意义方面的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并不是把一个词所有的语法功能都拿来作分类的依据,而是找出功能上所句由的一个或几个区别性特点,把具有共同语法功能的一组词归为一类。
例如。根据能否经常作主语、宾语,能否经常作谓语、能否受“不”修饰等特征,将名词与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区分开来,进而根据能否带宾语,将动词与形容词区分开来,动词经常充当述语带宾语,而形容词则一般不带宾语。
二、实词和虚词的划分
汉语的词首先根据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另外还有两类无法归入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词类:拟声词和叹词。
1、实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八类。
实词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两大类。八类实词中,只有副词既不属于体词,也不属于谓词。
体词主要用来指称人或事物,以名词为代表,数词、量词、区别词和代替这几类词的代词。
谓词主要用来陈述,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和代替这两类词的代词。
体词和谓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体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谓词主要作谓语,谓词前可以加上否定副词“不”,体词则不能加。
2、虚词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三、实词
实词是具有比较具体实在的意义、能够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的词。现代汉语的实词有以下十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拟声词和叹词。其中,前面八类一般都可以进入句子与其他词语相结合;后面两类即“拟声词和叹词”没有组合功能,不能与其他词语组合应用,只能充当独立成分或者独词句。
(一)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名词的语法特征
1.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2.名词一般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桶)水 (一道)闪电 (两件)衣服 (两个)孩子 (三瓶)啤酒
3.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但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加在名词前面。例如:
商店里光人。
书店里净新书。
4.名词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例如:
[用毛笔]写字
[向朋友]致意
[从那天]开始
[给老人]看病
[在国内]征集
2、名词的类型
1.一般名词
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般名词不受“不”、“没”等副词的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棵)树 (两盘)磁带 (三头)牛 (八辆)卡车 (九朵)玫瑰
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例如:
(一批)衣物 (一些)马匹 (一些)青年 (一部分)群众 (一部分)船只
2.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例如:
作风 道德 境界 气氛 风尚 思想 心灵 灵感
党性 友谊 观念 想法 原因 内容 形式 政治
文化 社会 革命 欲望 力量 交际 裨益 师资
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限于“种”、“点”、“类”等,例如:
(一种)观点 (一种)境界 (一点)灵感 (一点)裨益
个别抽象名词可以受动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场)革命 (一次)苦头 (一阵)痛苦 (一番)斗争
3.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一般不用量词修饰。例如:
中国 北京 香港 渤海 泰山 长城
太阳 火星 地壳 国务院 葡萄糖酸钙
李白 鲁迅 钱学森 诺贝尔 爱因斯坦
中文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央电视台
4.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
春天 秋天 春节 元旦 清明 中秋 早晨 晚上
今年 明天 周末 来年 来日 刚才 今天 昨天
课外 目前 开端 开始 现在 星期天
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 远处 高处 低处 明处 暗处 周围 附近
学校 食堂 教室 会议室 图书馆 故宫 南京 济南
5.处所名词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 远处 高处 低处 明处 暗处 周围 附近
学校 食堂 教室 会议室 图书馆 故宫 南京 济南
6.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Ⅰ方位名词的种类
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单纯方位词:
东 南 西 北 前 后 左 右 里 外 中 内 间 旁 上 下
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前加型: 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上“之”“以”所组成。
之上 之下 之前 之后 之里 之外 之内 之中 之间
之东 之南 以上 以前 以外 以内 以东 以西 以北
参见《合成方位名词构成表》
B、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上“边”“面”“头”所组成。
上边 左边 东边 南边 前边 外边 里边 旁边 东面
西面 背面 里面 外面 前面 上头 前头 后头 里头
参见《合成方位名词构成表》
C、对举型:两个表义对立的单音节方位词连用为合成方位词。
左右 上下 前后 南北 东西 内外 里外
D、其他类型:
底下 跟前 面前 里4头 开外 头里 当中 中间
Ⅱ方位名词的使用: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例如“往南”、“向东”,也可以与其他词或短语组合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或界限等意义。例如:
表示处所:楼上 凳子上 大楼里 屋门外 松树旁 城北
表示时间:十年前 冬天里 开会前 比赛中 考完试后 午饭前后
表示范围或界限:十岁以上 县级以上 一百元以内 三十开外 五十岁左右
Ⅲ方位名词的语法功能
方位名词可以和时间处所名词组成方位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具有名词的共性,即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但与一般名词相比,差异表现在:
第一,方位短语的重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
第二,方位名词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第三,大多数方位名词能受“最”的修饰,少数能受“极”、“很”的修饰。
例如:
最上面 最右边 最北边 最里头 最外头 最底下
极左极右很左很右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
1、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的语法功能
动词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
那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塌了。
故障排除了。
我们明天出发。
绝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例如:
买饭 作画 挖坑 蒸馒头 看电影 盖房子 说英语 装箱子
喜欢唱歌 打太极拳 展开调查 自愿献血 热爱劳动
2.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动词可以受“不”、“都”等副词修饰,但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例如:
批评:不批评/都批评——*太批评/*很批评
学习:不学习/都学习——*很学习/*太学习
发生:不发生/都发生——*太发生/*很发生
存在:不存在/都存在——*很存在/*太存在
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部分能愿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很)爱 (很)怕 (很)能 (很)会
(很)希望 (很)羡慕 (很)讨厌 (很)喜欢
(很)可能 (很)应该 (很)愿意 (很)可以
3.后面能带动态助词
动词后面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例如:
他总是躺着看书。
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
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小时候他上过几年学。
4.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状态,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
单音节动词按AA式重叠,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
走—走走坐—坐坐看—看看听—听听
读—读读想—想想说—说说念—念念
双音节动词按ABAB式重叠,第二、四两个音节读轻声。例如:
商量—商量商量活动—活动活动调查—调查调查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回忆—回忆回忆
研究—研究研究打扫—打扫打扫整理—整理整理
少数动词可以按AABB式重叠,突出表示动作的状态。例如:
唠叨—唠唠叨叨说笑—说说笑笑打闹—打打闹闹
5.能用肯定否定方式提问。
例如:
走—走不走 看—看不看 坐—坐不坐 怕—怕不怕
买—买不买 去—去不去 是—是不是 听—听不听
双音节动词在用肯定否定方式提问时,有两种方式:
喜欢——喜欢不喜欢 休息——休息不休息
——喜不喜欢——休不休息
应该——应该不应该 愿意——愿意不愿意
——应不应该——愿不愿意
2、动词的类型
根据语法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动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动词
一般动词指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具备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是典型的动词。例如:
看 听 说 问 停 装 修 住 坐 走 跑 做 是
批评 宣传 游泳 学习 订正 提高 朗诵 注意 留神
保护 绿化 简化 计算 帮助 普及 道歉 开幕 阅读
动员 服务 唠叨 增加 联欢 暗示 预防 相信 拒绝
2.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
爱 怕 恨 猜 料 喜欢 羡慕 希望
讨厌 想念 思念 佩服 感到 觉得 认为
心理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属性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前面能够接受程度副词修饰;
后面能够加上谓词性宾语。
例如:
我特别爱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到郊外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大批的民工都希望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
他尤其喜欢莫扎特。
他们一点也没有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我们彼此都认为对方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3.判断动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表示是非、有无等意义。
判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主要作用是对事物加以判断或说明。
判断动词后面带体词性宾语,构成述宾短语。由判断述宾短语的述语和宾语之间没有施受关系。
例如: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撞伤老王的车是民工骑的那种板车。
新任县委书记是个年轻人。
他是一米八的个子。
遍地是红山楂。
门外是一个小水塘。
注意:“是”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重读时,表示肯定的意义,相当于“的确”、“确实”,是副词。例如:
我是要写状子告他。
我们是看的话剧,不是看的电影。
用在谓词前面的“是”不重读时,一般与句末的语气词“的”配合使用,功能相当于语气词,可以省略。例如:
你那样做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们是会帮助灾民解决越冬问题的。
4.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 能够 会 可 可能 可以 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 乐意 情愿 肯 要 愿 想要 要想 敢 敢于 乐于
表示必要:应 应该 应当 得(dei) 该 当 须得 犯得着 犯不着 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 便于 难于 难以 易于
能愿动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例如:
幸福和欢乐都是很脆弱的东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够影响它们。
我不愿意跟他同流合污。
你应该知道大器晚成的道理。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
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5.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例如:
单音节趋向动词:
上 下 进 出 过 开 起 回 来
多音节趋向动词: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过去 回去
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也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
你‖出去!
眼里的泪水眼看要掉<下来>了。
周围的人都“哄”地大笑了<起来>。
他显然不愿意再这样谈<下去>了。
6.使令动词
使令动词是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
例如:
使 令 叫 请 让 教 派 催 逼 求 托
命令 请求 吩咐 发动 鼓励 迫使 动员 组织 号召 禁止
这类动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带兼语组成兼语短语。例如:
老师叫你到教研室去一趟。
课代表催你交作业。
领导派他担任谈判代表。
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这次事件迫使我们讨论校园安全问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促使你去追求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充实的生活。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例如:
大 小 长 早 全 少 快 慢 甜 苦 好 坏 远 近 直 斜
崎岖 含糊 磅礴 优秀 聪明 年轻 雪白 笔直 生动 固定 平等
明晃晃 热腾腾 绿油油 水灵灵 红彤彤 亮堂堂 胖乎乎 毛乎乎
黑不溜秋 老实巴交 黑咕隆咚 灰里吧唧 灰不溜秋 甜不丝儿 圆咕隆冬
1、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例如:
作定语:大树 红太阳 年轻侍者 皎洁的月光 丰满的脸蛋 粗壮的腰
作谓语:品行端正 论述简洁 描写生动 语言含蓄 态度委婉 观点陈旧
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但有些性质形容词也表示动态,具备动词的某些特性,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以后,就成了“动词”。这类能够带宾语的形容词属于兼有形容词和动词功能的兼类词。例如:
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
这项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加上“坏”、“死”后,后面可以加上宾语,一般限于口语使用中,但不应算作形容词带宾语,而是述补短语带宾语。因此,这类词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累死我了 酸死我了 困死我了 憋死我了 急死我了 美死你 慌坏了他。
2.可受程度副词修饰
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
例如:
长——很长/太长 早——很早/太早 甜——很甜/太甜
少——很少/太少 好——很好/太好 矮——很矮/太矮
优秀——很优秀/太优秀聪明——很聪明/太聪明
注意: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 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慢慢——*很慢慢/*太慢慢 高高——*很高高/*太高高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 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漆黑——*很漆黑/*太漆黑 冰冷——*很冰冷/*太冰冷
3.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
例如:
长——长长 高——高高 大——大大 快——快快
慢——慢慢 深——深深 淡——淡淡 甜——甜甜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例如:
清楚——清清楚楚 高兴——高高兴兴 大方——大大方方
痛快——痛痛快快 整齐——整整齐齐 漂亮——漂漂亮亮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例如:
笔直——笔直笔直 雪白——雪白雪白 鲜红——鲜红鲜红
蔚蓝——蔚蓝蔚蓝 喷香——喷香喷香 金黄——金黄金黄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例如:
罗嗦——罗里罗嗦 慌张——慌里慌张
俗气——俗里俗气 马虎——马里马虎
但也有很多双音节形容词无法重叠。例如:
博学——*博学博学/*博博学学生动——*生动生动/*生生动动
明快——*明快明快/*明明快快主观——*主观主观/*主主观观
4.可用肯定否定方式提问
例如:
冷——冷不冷 大——大不大 圆——圆不圆 高——高不高
双音节形容词肯定否定提问方式有两种:
清楚——清楚不清楚 幸福——幸福不幸福 高兴——高兴不高兴
——清不清楚——幸不幸福——高不高兴
明确——明确不明确 结实——结实不结实 具体——具体不具体
——明不明确——结不结实——具不具体
主动——主动不主动 紧张——紧张不紧张 固定——固定不固定
——主不主动——紧不紧张——固不固定
2、形容词的类型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1.性质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属性的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大 小 好 坏 冷 热 快 慢 方 圆 冷 高 低 矮 酸 甜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伟大 勇敢 坚强 温柔 崎岖 含糊 磅礴 优秀 聪明 年轻 生动
固定 平等 主观 主动 封建 具体 含蓄 结实 平淡 简单 干净
性质形容词一般要重叠或加上“地”才可以修饰动词。例如:
得意地一笑 平淡地说 呆呆地望着墙壁 慢慢坐起来
少数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慢走”、“老实说”。
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含有比较对照的意思,在句子中往往对应使用。例如:
这儿冷,那儿热。
你保守,他开明。
北方干燥,南方潮湿。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
双音节状态形容词:
蔚蓝 湛蓝 洁白 雪白 惨白 通红 鲜红 深红 嫩绿 淡绿
金黄 冰凉 冰冷 碧绿 漆黑 喷香 滚烫 稀烂 笔直 贼亮
三音节状态形容词,第一个语素表示基本意义,后面的音节重叠,属于形容词的一种生动形式。例如:
红彤彤 明晃晃 热腾腾 慢腾腾 绿油油 水灵灵 红彤彤 亮堂堂
胖乎乎 毛乎乎 毛茸茸 懒洋洋 笑哈哈 泪汪汪 醉醺醺 恶狠狠
冷冰冰 香喷喷 气冲冲 亮晶晶 凉飕飕 白花花 黑漆漆 赤裸裸
甜滋滋 乐滋滋 汗津津 静悄悄 干巴巴 灰溜溜 乱哄哄 响当当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或作状语时比较自由。例如:
作定语:
笔直的公路 冰凉的湖水 惨白的面容 滚烫的热水
蔚蓝色的天空 懒洋洋的笑容 香喷喷的米饭 明晃晃的菜刀
作状语:
灰溜溜地逃走了 气冲冲地说 静悄悄地坐着 懒洋洋地躺着
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时没有比较对照的意思,可单独出现。例如:
澡堂的水滚烫。
他的脸通红。
菜地绿油油的。
米饭热腾腾的。
3、动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形容词和动词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都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都能接受“不”、“都”、“也”等副词修饰,都能进入“X不X”的格式,因此动词和形容词(包括代替它
们的代词)合称为“谓词”。
但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又有显著区别。
1.句法功能不同。
动词能带宾语,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形容词能够直接作定语,动词一般不能。
2.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等的修饰,而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3.重叠方式和表示的意义不同。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以AABB式为主,少数有ABAB式。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或程度适中。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是ABAB,少数有AABB式。重叠后表示短暂的含义。
(四)区别词
1、什么是区别词?
区别词,又叫非谓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例如:
正副男女荤素金银单
慢性 彩色 上等 初级 大号 万能 野生 亲生 草本
人造 冒牌 特等 劣等 远程 中程 特级 独生 野生
活期 长期 无偿 潜在 现行 稀有 民办 大陆性 综合性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而属性往往是对立的,所以区别词常常成对或成组出现。
例如:
男—女 金—银 雌—雄 单—双 正—副 公—母 长期—短期
活期—死期 无偿—有偿 民办—国办 阴性—阳性 国营
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区别词可以直接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
金表—银表 男宾—女宾 单周—双周 慢性病—急性病
男式西服—女式西服 西式快餐—中式快餐 国营企业—私营企业
民用机场—军用机场 精装礼品—简装礼品 国办高校—民办高校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高级英语—中级英语—初级英语
多数区别词可以加“的”构成“的”字短语。
例如:
金的—银的 男的—女的 大的—小的 正的—副的 单的—双的
有限的—无限的 高级的—初级的 军用的—民用的 西式的—中式的
慢性的—急性的 大号的—小号的 职业的—业余的 有偿的—无偿的
2.不能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区别词不能作谓语、主语和宾语;
区别词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例如:
西式的‖比较贵。(“西式的”作主语)
高级的‖很难学。(“高级的”作主语)
我送给他的人参是精装的。(“精装的”作宾语)
快餐他喜欢吃中式的。(“中式的”作宾语)
这家企业是民营的。(“民营的”作宾语)
3.不能前加否定副词“不”
区别词前面不能加否定副词“不”,只能加“非”。
例如:
金——*不金/非金 正——*不正/非正
素——*不素/非素 西式——*不西式/非西式
大型——*不大型/非大型 民办——*不民办/非民办
慢性——*不慢性/非慢性 军用——*不军用/非军用
3、区别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
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勇敢—不勇敢 聪明—不聪明 含蓄—不含蓄 平淡—不平淡
区别词则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大型——*不大型 长期——*不长期
国营——*不国营 精装——*不精装
4、区别词与名词的辨析
区别词在句中作定语,名词也可作定语,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1.区别词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名词最显著的语法特点是充当主语和宾语。
2.区别词不受数词和量词的修饰,而名词前面可加数词和量词。
(五)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方式等意义的词。
1、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大家[都]感到非常新奇。
今天他[很]高兴。
他必须[赶紧]开车离开机场。
本来那点事是不需要你[亲自]跑一趟的。
“很”、“极”等程度副词可以作补语,例如“好得很”、“妙极了”等。
副词作状语时既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以放在句首。例如:
——他好像忽然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
——忽然,他好像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
2.一般不能单说
副词一般不能单说,但有些副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单独成句,这些副词主要包括:
别 不 没 没有 不必 本来 的确 当然 赶紧 赶快 立刻 马上
尽量 未必 也许 一直 一共 至多 至少 难免 自然 有点儿
例如:
——去过没有?
——没有。
——他能通过明天的普通话测试吗?
——未必。
——今天来了有没有50人?
——至少。
——他这两天火气是越来越大了。
——有点儿。
3.个别副词可修饰名词
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副词不多,主要有四种情况:
Ⅰ副词“光”、“净”等可以修饰名词,用在处所方位的名词后面,表示某一地点或处所普遍存在着某种人或物。例如:
商店里光人。
那个书店里净新书。
Ⅱ时间副词或频度副词可以修饰作谓语的时间名词。例如:
现在已经十点了。
明天才星期五。
Ⅲ程度副词“最”可以修饰方位名词。例如:
最前面 最底下 最上面 最东边 最西头
Ⅳ范围副词或频度副词可以修饰数量短语,常见的有:
才 就 好 仅仅 大约 已经 将近
例如:
一桌子饭菜就一千多块钱。
将近三十位专家。
大约十多万字。
已经三年了。
4.部分副词有关联作用
例如:
他越想越后悔。(越……越……)
她们一路又说又笑。(又……又……)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既……也……)
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再……也……)
5.不能重叠
2、副词的类型
1.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等级等意义的副词。
程度副词主要包括:
很 最 太 更 极 挺 顶 极其 非常 特别 十分
格外 分外 相当 更 更加 越 越发 略 较 稍 稍稍
稍微 略微 有点儿 还 还要 多么 何等 过于 尤其
程度副词的主要语法特点是:
Ⅰ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少数述宾短语,不能修饰一般动词。例如:
形容词:很高 太远 更好 多么天真 十分优秀 相当含糊
心理动词:很希望 格外讨厌 越发羡慕 非常乐意 特别想要
述宾短语:非常懂事 很守信用 稍微有一些生机 特别喜欢音乐
Ⅱ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时,可在形容词后加“的”,转化为“的”字短语。例如:
最出色→最出色的(人才)
特别贵重→特别贵重的(礼物)
2.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指表示疑问、推测、转折、强调等语气的副词。语气副词主要包括:
偏 可 就 却 岂 只好 难道 难怪 究竟 到底
莫非 何必 何苦 反正 反倒 横竖 未免 简直 索性
也许 偏偏 竟然 果然 居然 当然 幸好 幸而 幸亏
何尝 大概 大约 恰恰 不妨 其实 的确 几乎 明明
语气副词在句子中既可以放在主语前面,也可以放在主语后面、动词前面。例如:
水里撒一点漂白粉也许会好点。
→也许,水里撒一点漂白粉会好点。
3.时间副词
表示时间的副词主要包括:
已 正 将 刚 老 总 先 已 已经 曾经 马上
正在 立刻 立即 将要 顿时 往往 刚刚 忽然 时常
常常 往往 一直 一向 渐渐 永远 始终 终于 偶尔
偶然 忽然 历来 向来 仍旧 仍然 赶紧 赶快 连忙
时间副词修饰动词时,动词后面可用“着、了、过”等动态助词与之呼应。
例如:
好几个记者已经采访过了。
终于又能听见她的歌声了。
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照常工作和生活着。
我曾经去过一次香港。
4.范围副词
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要包括:
全 只 都 共 总 就 光 总共 仅仅
单单 统统 一齐 一概 一律 不过 只是
范围副词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示总括的,总括前面词语表示的范围,例如:
“这些问题都应该解决”。
“我们班一共有98名同学”
一类是表示限制的,限制后面词语表示的范围,例如:
“她只会说英语”。
“他不过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而已。”
5.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否定副词主要包括:
不 没 别 甭 未 莫 勿 没有 未必 不用
否定副词“不”、“没有”(没)的区别:
Ⅰ“不”用于主观意愿,既可以指过去和现在,也可以指将来。
“没有”(没)用于客观陈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例如:
他这几年春节都不敢在家里住,一个人跑到外面去躲债。(过去、现在、将来)
他不知道这“洋罪”还要受多少日子才能完结。(现在、将来)
那张没有经过什么风吹日晒的脸,流满了汗道道。(过去、现在)
今天老师因故没有来上课。(过去、现在)
Ⅱ“不”可以用在所有的能愿动词前。
“没有”(没)只能用在“能”、“能够”、“要”、“敢”等能愿动词前。
例如:
不会 不要 不能 不敢 不愿意 不乐意 不情愿 不想要
没有(没)能 没有(没)能够 没有(没)要 没有(没)敢
6.频度副词
频度副词是表示频度的副词。频度副词主要包括:
再 又 也 还 一再 始终 总是 一向
向来 仍然 屡次 再次 反复 重新
频度副词多修饰动词,而且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要在上下文中都出现,前后有比较。
例如:
他刚说了一遍,一会儿又说了一遍。
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
如此几番反复,两人总算达到了一致。
7.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是指用在短语或句子中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关联副词主要包括:
也 才 再 便 就 又 都 还 却 既 越
关联副词虽然处在状语的位置上,但却起到明显的关联作用,作用接近连词。
例如:
他们一路又说又笑。(又……又……)
他越走越觉得累。(越……越……)
老张既得病又丢官,简直痛不欲生。(既……又……)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再说也没用。(再……也……)
3、副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副词和形容词由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可以作状语修饰谓词性中心语。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形容词能单独成句,而副词一般不能单独成句。
2.形容词能作谓语、定语、状语;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
例如:
我们的观点‖很一致。(形容词作谓语)
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他这次竞选是没戏了。(形容词作状语)
经过讨论我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形容词作定语)
对他提出的问题,他[一概]拒绝回答。(副词作状语)
形容词“一致”可以做谓语、状语和定语,而副词“一概”只能作状语。
3.形容词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副词则不行。
例如可以说“很突然”、“很一致”,而不能说“很忽然”、“很一概”。
4.形容词的重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名词,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4、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辨析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能作状语,都表示时间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
1.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
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时间名词作状语)
昨天的报纸刊登了一条爆炸新闻。(时间名词作定语)
昨天||星期天。(时间名词作主语、作谓语)
耽误了整整一个星期天。(时间名词作宾语)
几只兔子正在树根下吃蘑菇。(时间副词作状语)
他刚刚从美国回来。(时间副词作状语)
老师将要到香港讲学。(时间副词作状语)
2.时间名词可以前加介词“在”,时间副词前不能加“在”。
例如:
刚才—在刚才 昨天—在昨天 将来—在将来 目前—在目前
将要—*在将要 正在—*在正在 忽然—*在忽然 偶尔—*在偶尔
(六)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1、数词的语法特征
1.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作定语、补语或状语。
例如:
定语:一眼土窑 两双皮鞋 十亩良田 四十斤白菜
补语:去了一趟 踢了一脚 看了两眼 来了三个月
状语:一把抱住 一枪打死 一眼相中 一语中的
2.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
数词单独作句子成分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Ⅰ数词必须是陈述的对象。
例如:
五等于四加一。
四十除以八是五。
Ⅱ数词表示大的数目时,后面一般不加量词。
例如:
百万军民 六亿妇女 九亿农民 十三亿中国人
Ⅲ成语或是沿用古汉语的格式中,数词直接作定语或状语。
例如:
七昼夜 四小龙 一草一木(定语)
一知半解 三下江南 四渡赤水(状语)
Ⅳ数词在特定语境下指称事物,充当“是”字句的主语或宾语。
例如:
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
给你们两个重要任务,找到粮食,这是一;了解敌人的动向,这是二。
2、数词的类型
汉语中的数词分为两类:
1、基数词
基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
基数词包括系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位数词(十、百、千、万、亿)。
单纯由系数词构成的数词是单纯数词。
系数词放在位数词前构成的数词是合成数词。
在合成数词中,系数在位数之前,二者是相乘关系,例如“三百”、“七千”、“四万”;
系数在位数之后,二者是相加关系,例如“十三”、“二十五”、“三十九”。
基数词可以用来表示倍数、分数、小数和概数。
Ⅰ倍数
倍数用基数词后加上“倍”表示。
例如:
两倍 十倍 二十倍 一百倍
倍数还可以用“番”来表示,但要注意“番”的表达方式。
“翻一番”意思是乘以2,结果比原来的数增加了一倍,成为原来的两倍;
“翻两番”意思是乘以4,结果比原来的数增加了三倍,成为原来的四倍。
例如:
这个县今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比十年前翻了两番。
Ⅱ分数
分数通常用“X分之X”表示。
例如:
三分之一 五分之四 百分之十 万分之一
Ⅲ小数
小数是特殊的分数,用小数点表示,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例如:
0.2(零点二) 3.56(三点五六) 10.89(十点八九)
Ⅳ概数
概数表示概括、不确定的数目。概数的表示方法有:
(Ⅰ)数词或数量短语后加上“来、几、多、好几、左右、上下”等词。
例如:
二十多 三十好几 四十左右 五十上下 百十来斤
(Ⅱ)相邻的基数词连用。例如:
六七条 十三四个 二十七八岁 五六十年
少数相近的基数词连用也可以表示概数。
例如:
三五个百儿八十千儿八百万儿八千
2、序数词
序数词是表示顺序先后的数词。
序数词通常由“第”加上基数词构成,也可由“初、头、阿”等加上基数词构成。
例如:
第一 第六 第八 初一 初二 初十
老一 老六 老八 阿大 阿二 阿三
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组成专有名词,中间不用量词。
例如:
第一组 第二餐厅 第三志愿 第四学期 第102次会议 第三项决议
有时“第”也可以省略。例如:
一组二餐厅三志愿四学期五教室七宿舍
3、数词的使用
1.“二”、“两”与“俩”的使用
Ⅰ“二”、“两”都是数词,具体使用时有区别。
表示序数时,能说“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
表示基数时:
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除了不能说“两两”之外,其它单位前面用“二”或“两”均可。例如:
“两吨/二吨”、“两斤/二斤”、“两尺/二尺”。
用在其他量词前,除了表人的量词“位”前“二位”和“两位”通用外,其余只能用“两”,不能用“二”,例如:
“两个”不能说“二个”,“两张”不能说“二张”。
Ⅱ“俩”是“两个”的合音。因此使用的时候,不能再说成“俩个”,而应该直接放在名词前面。
例如:
俩人 俩伙计 俩苹果
也可以放在名词后面。例如:
咱俩 他们俩 姐妹俩 父子俩
2.数量增加的表示法
数量的增加既可以说增加了几倍,也可以说增加了几分之几。
Ⅰ“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例如,原来是10、现在是50,可以说:“增加(了)四倍”、“增长(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增长(了)五倍”。
Ⅱ“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提高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以后达到的总数。
例如,原来是10、现在是50,可以说“增加到原来的五倍”、“增长到原来的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增长到四倍”。
3.数量减少的表示法
数量的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应该说说减少或降低几分之几、几成,不能说减少或降低多少倍。
Ⅰ“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的是差额。
例如从10减少到1,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或“减少了九成”,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Ⅱ“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如从100减少到10,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或“减少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七)量词
量词是用来计算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
1、量词的语法特征
1.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量词短语
量词常用在数词或指示代词后面组成量词短语,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例如:
定语:二斤香蕉 五架飞机 这群孩子 那堆垃圾
状语:一米长 三尺宽 一把抱住 一手推开门
补语:看了三遍 成立五年 走了一趟 住了半个月
2.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量词在句子中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是在“动词+数词+量词+宾语”的格式中,如果数词是“一”时,可以省略“一”,而让量词单独作定语。
例如:
定(一)个房间 买(一)斤苹果 喝(一)碗稀饭 看(一)场电影
另外,量词前面是指示代词“这”、“那”,数词“一”也可以省略。
例如:
这(一)次旅行 这(一)架飞机 这(一)首诗歌 这(一)台电脑
那(一)间卧室 那(一)套软件 那(一)名罪犯 那(一)张照片
3.量词的重叠
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意思。例如:
个个 条条 件件 根根 块块 首首 阵阵
重叠后的量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和定语。例如:
主语:个个脑满肠肥 门门都是满分
谓语:春风阵阵 浪花朵朵
定语:条条大路 首首动听的乐曲
但是,量词重叠后作谓语时,不表示“每一”的意思,而表示“多”的意思。
由数词和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组成“一A一A”或“一AA”的格式。
例如:
一个一个/一个个 一块一块/一块块 一本一本/一本本 一首一首/一首首
这种重叠后的数量短语可以作主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学生们默不作声,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听着。
他们的脚在地板上、台阶上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脚印。
她的个人演唱会给歌迷们带来了一首首原创的新歌。
2、量词的类型
1.物量词
物量词,又叫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物量词主要作定语,常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数量短语修饰名词,说明人或事物的数量。
物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和不定量词四类。
Ⅰ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表示个体的人或事物的单位。
例如:
个 只 本 张 位 间 把 条 棵 根 匹
片 架 枝 艘 辆 座 件 台 顶 首 册
篇 部 章 节 段 幅 颗 粒 盏 株 朵
Ⅱ集合量词
集合量词是表示大数量的、成群成对的人或事物的单位。
例如:
双 对 群 堆 排 伙 队
捆 束 帮 套 打 班 串
Ⅲ度量词
度量词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
例如:
斤 两 磅 吨 公斤 寸 尺 米 厘米 毫米
升 斗 分 亩 顷 元 角 里 立方米 平方米
十进制的量词连用时,最后的量词可以省略。
例如:
二尺五(寸) 一丈三(尺) 五块四(角)
Ⅳ不定量词
不定量词只有“些”、“点儿”两个。不定量词前面只能加数词“一”。
不定量词前面可以加上“这么”或“那么”,例如“这么些书”、“那么点儿钱”。“这些”、“那些”和“一些”后面还可以加上量词“个”。
“些”和“点儿”的主要区别是:
A、“些”用于可计数的事物,“点儿”一般用于不可计数的事物。
例如:
这些人 那些问题 一点儿毛病 一点儿困难
B、“些”表示的量不一定很少,“点儿”表示的一般是少量的。
例如:
一些钱/一点儿钱 有些事/有点儿事
物量词还可以分为专用物量词和借用物量词。
专用物量词如“个”、“位”、“下”、“次”、“斤”、“条”等。
借用物量词是由动词或名词转化而来的量词。例如:
由动词转化来的物量词:
挑(一挑水) 捆(一捆柴) 束(一束鲜花)
由名词转化来的物量词:
车(一车水泥) 尾(两尾鲤鱼) 杯(三杯啤酒) 盒(四盒点心)
碗(一碗稀饭) 桌(一桌酒菜) 头(一头白发) 口(一口方言)
脸(一脸苦水) 手(一手厨艺) 地(一地垃圾) 身(一身行头)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单位。动量词常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次数。
例如:
读三遍 看两眼 推了两下 揍了一顿
走了一遭 插上一嘴 洗了两水 开了三枪
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和重复动词形成的量词三类。
Ⅰ专用动量词
次 回 趟 遍 下 声 觉 顿 阵 番 遭
Ⅱ借用动量词
笔(画一笔) 枪(放一枪) 刀(切三刀) 嘴(插一嘴)
脚(踢两脚) 鞭(抽一鞭) 眼(看两眼) 水(洗了两水)
Ⅲ重复动词形成的量词
想(想一想) 笑(笑一笑) 踢(踢一踢) 看(看一看) 摸(摸一摸)
注意:有的把“Ⅲ重复动词形成的量词”看作是动词重叠的一种形式。因为如果
去掉中间的“一”以后,与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完全相同,有没有数词“一”不影
响短暂尝试态意义的表达。
3.时量词
时量词是表示时间的量词。
例如:
秒 分 点 刻 分钟 小时 天 日 周
星期 月 季 季度 年 年代 世纪
时量词兼有动量词和物量词的特点。时量词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后,既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修饰名词,也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例如:
两个月的工资 三年的努力 一周的报酬 两个季度的奖金 (定语)
忙了三天等上十年住了五年过了三周(补语)
4.复合量词
复合量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复合性单位的量词。
常见的复合量词有:
架次 人次 吨公里 吨海里 人公里 秒立方 千米小时
复合量词表示物量,一般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后面不再加名词。
例如:
今年国庆期间共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
飞机共出动20架次。
根据组成成分的性质,可以将复合量词分为两类:
Ⅰ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的复合量词
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的复合量词,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量。
例如“人次”表示“人”和“次”的加合量,2人3次是6人次,3人2次也是6人次。
“架次”表示“架”和“次”的加合量,1架飞机出动1次是1架次,6架飞机出动2次是12架次。
Ⅱ由两个物量词组成的复合量词
由两个物量词组成的复合量词,表示同一事物单位不同内容的加合量。
例如“秒立方”表示“秒”与“立方”的加合量,4秒钟5立方为20秒立方、5秒钟4立方也是20秒立方。
(八)代词
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代词的语法特征
代词是词类系统中的特殊类别,可以代替或指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量词等各类实词。
代词与其所代替或指示的词的语法功能相当,没有独立的语法特点。
例如,代替名词的“你”、“这”、“什么”与名词的语法功能相当。
又如代替副词的代词“这么”、“那么”、“怎么样”与副词的语法功能相当,只能充当状语。
2、代词的类型
汉语中的代词分为以下三类:
1.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
人称代词分为以下三类:
Ⅰ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用来指称说话人一方。“我”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是“我们”。
“咱”与“我”、“咱们”与“我们”都是以指代说话人自己为主的人称代词。但“咱/咱们”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而且“我们”与“咱们”在指代对象的范围上有所不同:
“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听话人在内,用来称对方,含有缩短双方距离的意思。
“我们”用于排除式,一般不包括听话人在内,有的时候也可以包括听话人。
例如:
咱们在一起相处多年了,大家都知道我的为人。(包括式)
你不要再为我们操心了。(排除式)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包括式)
“我们”有时指“我”,是委婉谦虚的说法,主要用在不宜用个人口吻说话的场合(论文、报告等)。例如:
本文只涉及国内汉语研究的发展状况,国外的汉语研究我们准备另文介绍。
这就是我们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切期望。
“我”在少数情况下(例如外交场合)表示复数的内容。例如:
对于这种公然违背国际法的恶劣行径,我驻美大使馆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
Ⅱ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
“你”是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是“你们”。
“您”是“你”的尊称。“您”的复数形式“您们”一般可以用于书面语中,口语中则经常用“您几位”、“您诸位”表示复数。
Ⅲ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指说话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还可以称代事物。
“他”是第三人称代词,书面上分别写作“他”、“她”和“它”。“他”用于男性,“她”用于女性,“它”用来指代事物。
“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用后面加“们”表示。书面上分别写作“他们”、“她们”和“它们”。
“他们”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她们”专用于女性,“它们”专用于事物。“他们”只有在与“她们”对举的时候才指代男性。
第三人称代词还有“别人”、“人家”等。“别人”、“人家”没有复数形式,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用于表示复数。
另外,人称代词“我”、“你”、“他”有时用于虚指,与具体人物没有必然联系。例如:
电脑突然死机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除了上述三类代词外,人称代词中还有反身代词“自己”(口语中常用“自个儿”)、双称代词“彼此”和总称代词“大家”(口语中常用“大伙儿”)。这三类人称代词
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上述三类人称代词后面。例如:
我自己 你自己 他自己 她们自己 他们自己
我们大家 咱们大家 我们彼此 你们彼此
2.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代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指示代词可以用来指别方位、时间、数量、方式、程度等。
1、单音节指示代词:这 那 每 各 某
a,这:表示近指,用于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
例如:
这孩子 这事情 这几年 这几位 这一带 这一现象 这几个人
“这”还可与“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
例如:
怕这怕那。
这也要,那也要。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整天这儿那儿的到处跑。
b,那:表示远指,用于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例如:
那个人 那一年 那回 那时 那晚上 那首歌 那几位 那一带
c,每:遍指代词,用于指示全体中的任何个体,用来代表具有相同属性类别种的所有个体,强调个体的共同点。
“每”主要用在下面两种情况下:
A、“每+数词+量词”,当数词是“一”的时候,“一”可以省略。
例如:
每(一)天 每(一)年 每(一)次 每(一)回 每(一)家
每三天来一次 每两年招一次研究生 每五个星期测验一次 每三人一组
B、“每+数词+量词+名词”,当数词是“一”,名词是双音节的时候,可以省略量词。
例如:
每一(件)事情 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差异
d,各:分指代词,用于指示某个范围的所有个体,用在名词或量词前。
例如:
各人 各种 各家 各地 各位 各级 各项
各处 各方面 各学校 各机关 各单位
“每”与“各”都用来指示所有的个体,但意义上的侧重点不一样。
“每”侧重于个体的相同一面,“各”侧重于不同的一面。
e,某:表示不定指,用来指示不确定的人或物。
例如:
某人 某年 某天 某男 某省 某事 某种 某个
某公司 某学校 某饭店 某地区 解放军某部
2、多音节指示代词
这儿 这里 这边 这会儿 这样 这么样 这些 这么些
那儿 那里 那边 那会儿 那样 那么样 那些 那么些
其中,含“这”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含“那”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例如:
这里的冬天这么暖和。
我在这儿是临时帮忙。
想起这些美好的往事,他感到浑身充满了活力。
他放下电话,一个人站在那里发呆。
3.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表示询问、设问或反问的代词。疑问代词主要包括:
谁 什么 哪 哪儿 哪里 多会儿 几
怎么 怎么样 怎样 多 多么 多少
Ⅰ疑问代词的一般用法
疑问代词可以用来询问人、事物、时间、处所、性质、状态、方式等。
例如:
你能跳多远?
局长几点开完会?
下一步怎么走呢?
谁在那边偷偷地哭?
你多会儿到的学校?
山里的人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澳洲的袋鼠该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呢?
Ⅱ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主要包括“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和不确指用法三种。
1、疑问代词用于任指,表示周遍性意义,用来强调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后面常用“都”、“也”等与之搭配。例如:
他什么业余爱好也没有。
我急了对谁也不客气。
他多会儿都不能忘了你。
大家分头找你,哪儿都找遍了,没想到你在这儿呢!
2、疑问代词用于虚指,表示不能确定或不愿具体说明的人或事物。例如:
那些没有说完的话却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你需要什么,只管告诉我。
我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他好象总在思考着什么。
此外,“什么”加上“的”还可用在一个成分或几个并列成分的后面,表示“等等”的意思,常用于口语中。例如:
他可以当个文秘,或者是干个宣传什么的吧。
若用那钱买了肉鱼或酱油什么的,远不如买点有意思的东西。
竹篱笆上面故意散乱地挂着麻绳、草鞋、干辣椒串什么的。
家里挂面、油、馒头什么的,都光了。
3、疑问代词的不确指用法,常使用重叠方式表示不止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等意思,用来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例如:
跟老爸汇报我上个学期都旁听过什么什么课。
他告诉我学校附近哪儿哪儿有书店、哪儿哪儿有超市。
信上说,谁谁当了运输大队长小队长,谁谁迷上了种棉花、种花生。
(九)拟声词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或“摹声词”,是描摹自然界声音、能够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成分的词。应当注意的是拟声词只是一种模仿,仅仅与实际声音有联系,与 客观存在的声音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例如模拟麻雀叫声的“唧唧喳喳”,与自然界鸟类的实际声音相比,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相似之处。
常见的拟声词主要有:
嗷 呼 啪 嘭 唧 呼啦 喀嚓 啪嗒 扑通 噗咚
丁冬 咕咚 轰隆 呼呼 喃喃 嗷嗷 哗哗 咚咚
哈哈 哎呀 嗡嗡 噗噗 哗啦啦 哎呀呀 叽叽喳喳
拟声词的语法特点:
1.单独成句或充当成分
拟声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或者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
例如:
轰隆!那座老房子塌了。(单独成句)
扑通!他一头崴倒在雪地里。(单独成句)
哎呀,都到点了,他们怎么还不回来?(独立成分)
砰,砰,我正在摆枪的时候,响起了敲门声。(独立成分)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独立成分)
2.充当句子成分
拟声词可以进入句子,临时充当句子成分。
例如:
树上的麻雀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状语)
大牙湾的工程依然在轰隆隆地进行。(状语)
他从两丈多高的树上噗咚一声跳了下来。(状语)
窗外传来隆隆的炮声。(定语)
他的脑袋“嗡”的一声,汗水顺着发根直往下淌。(定语)
小溪的水哗哗哗哗。(谓语)
岸边的树丛里,鸟雀在睡梦中呢呢喃喃。(谓语)
他早已回来睡得呼呼的了。(补语)
他小声地哼了一声。(述语)
摄影师在他耳边叽叽咕咕了几句。(述语)
3.拟声词没有否定形式,不受其他词类修饰;拟声词的成分之间没有结构关系。
4.拟声词可以根据需要重叠使用。例如:
他哼哼唧唧地唱着。
人们分别拿着寻人启事,“呼呼啦啦”地拥了出去。
(十)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答、能独立成句或充任独立成分的词。
1、叹词的种类
叹词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表示喜怒等感情
1.表示惊讶、赞叹
汉语中表示惊讶、赞叹的叹词主要有:
啊(阴平) 咦(阳平) 嘿(阴平) 嗨(阴平) 嚯(阴平)
吓(he阴平)呕(阴平) 呕(阳平,“原来如此”) 哟(阴平)
例如:
咦?还要我来教你?
嘿!怕什么?他见的世面多了!
哟,还挺厉害啊!
嚯,你小子还真行啊!
呕,原来是你呀。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2.表示喜悦、讥讽
汉语中表示喜悦、讥讽的叹词主要有:
哈哈 嘻嘻 呵呵
例如:
哈哈,我终于学会开车啦!
呵呵,他也能考上大学?
3.表示悲伤、惋惜
汉语中表示悲伤、惋惜的叹词主要有:
唉(去声) 哎呀 嗨(去声)
例如:
唉,要是当时听你的话该多好哇!
唉,病了两个月,把工作都耽误了。
哎呀!我可真不知道他是为了这事儿呀!
嗨,你可好糊涂哇!
4.表示愤怒、鄙视
呸 啐 哼 吓(he去声)
例如:
呸!你胡说八道!
哼,你竟然相信他的话?
啐,他走到今天这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
5.表示不满、异议
唉(上声) 嗨(去声) 嚯(去声) 吓(he去声)
例如:
唉,他的意见我还就是不同意!
吓,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
6.表示醒悟、明了
汉语中表示醒悟、明了的叹词主要有:
呕(去声)
例如:
呕,我知道了。
呕,原来你也是山东人。
表示呼唤与应答
1.表示呼唤
喂 唉(阴平) 啊(阳平表示追问)
啊(阴平表示要求对方听从或同意)
例如:
喂,你是哪位?
唉,透露透露,最近有什么内部消息?
2.表示应答:唔 唉(去声)哎 啊(去声) 呕 哦
例如:
唔,要找到你可真不容易。
哎,我明天一定准时到。
啊,啊,好吧。
哦,我想起来了,就是他。
2、叹词的语法特点
叹词独立性很强,一般不参加句子结构,常作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或单独成句。
例如:
呵!你是一座耸立云端的擎天丰碑。
哎呀呀!我可不是故意的呀!
哎,不要吃得太饱。
哎呀,这是谁给你抹的?
叹词一般不在句子中充当成分,常常单独成句,但有时也作句子成分。
他哼了一声。(述语)
门外传来喂、喂的声音。(定语)
他唉呀唉呀乱叫。(状语)
他疼得直哎哟。(补语)
有些叹词的书写缺乏规范,同一个叹词往往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容易造成混淆,应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例如“啊、阿、呵、嗄”都读a音,现在一般写作“啊”。
四、虚词
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虚词是意义较虚,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虚词是个封闭类,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现代汉语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下面分别介绍。
(一)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合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词语的词,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手段、施事、受事、对象、原因、目的等。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其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介词在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介引作用。
例如:
跟老师谈谈
沿着河边走
把脏水倒掉
为荣誉战斗
在阅览室查阅资料
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的”后,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例如: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
对于改进机关办事效率的建议
关于美学的研究
关于合资建设高速公路的提案
2.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
2、介词的类型
1.施受介词
施受介词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施受介词主要包括:
把 被 叫 让 给 由 将 归 管
例如:
一道闪电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引出受事)
她双脚跳起把流氓臭骂了一通。(引出受事)
政府还给我们募集了一百件棉袄,二百条棉裤。(引出受事)
鞋袜和裤管被露水浸得湿淋淋的。(引出施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叫人轻松得很,开心得很。(引出施事)
2.方式介词
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工具等。方式介词主要包括:
用 以 凭 靠 按 据 拿 按照 遵照 依照 根据 通过 本着
例如:
我们的生活要靠劳动,不能单靠政府救济。
他常以一种欣赏的心态看着孩子们做游戏。
公司应该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价格调整。
这个数字主要是根据企业规划和投资总额确定的。
通过这次摸底考试,他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3.时间、方所介词
时间、处所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包括:
自 打 从 在 到 当 于 往 向 朝
自从 打从 趁着 沿着 顺着
例如:
厂里的头儿们似乎全都变成了公关先生,从早到晚忙于接待。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写于三十年代早期。
他撩起窗帘一角朝外望了望,天还完全黑着。
他俩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山道里走去。
自从这事发生后,他就病了。
他们沿着河边,慢慢向上游方向走去。
4.对象介词
对象介词用于引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范围。对象介词主要包括:
对 对于 关于 至于 跟 和 与 同 替 比 较 除了
例如:
对于国家,安定是第一位的,是压倒一切的最高原则。
关于公司兼并的计划,现在已经变为既成事实了。
至于公司方面,也准备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我开始深深地同情起她来,再不跟她顶嘴作对。
我替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我们除了向这位村长打听外,别无选择。
5.原因目的介词
原因目的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起因、后果或者目的。原因目的介词主要有:
因 因为 由于 为 为了 为着
例如:
大家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原因)
据说是因健康原因退下来的。(原因)
由于紧张,我变得语无论次,脸也胀得通红。(原因)
专家委员会为一个细节问题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目的)
为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需要相应的改革。(目的)
3、介词与动词的辨析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由于虚化程度不同,除了一部分专门介词外,大部分介词保留着动词的功能,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种词类。例如:
在:我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天。(介词)
他在图书馆。(动词)
比:我比你更了解市场行情。(介词)
咱们比比看。(动词)
让:让顺道的人捎去。(介词)
谁都得让他三分。(动词)
通过:许多病都可以通过按摩得以解除。(介词)/
顺利通过了考试。(动词)
区分介词和动词时应注意两点:
1.如果这个词与后面的成分组合起来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就是动词,不能作谓语(谓语中心)的是介词。例如:
好几个月了,一家人连滴油都没沾过。
—→*好几个月了,一家人连滴油。
例句中“连”与后面的成分“一滴油”组合起来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因此“连”是介词。
2.介词不能重叠,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既可以重叠,也可加动态助词。
4、几个介词的用法
1.“对”与“对于”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
例如:
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对于这种状况,他们感到出乎意料。
—→对这种状况,他们感到出乎意料。
命运却总是对这孩子那么不公。
—→*命运却总是对于这孩子那么不公。
你会对这块土地产生亲切的感觉。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亲切的感觉。
2.“关于”与“对于”
Ⅰ“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来指出对象。例如:
周围不断有各种途径传来的关于下岗职工的事儿。
辞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
Ⅱ“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
对于这个问题党委要进一步研究。
→ 党委对于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辞职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
→ 辞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
关于国外的研究动态,我了解一些。
→* 我关于国外的研究动态,了解一些。
关于扩招,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政策。
→* 我们关于扩招,正在制定相关政策。
Ⅲ“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只有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
关于凝聚态物理
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建议
对于当前中亚地区形势的几点看法
(二)连词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词。
1、连词的语法特征
连词具有纯连接性,只起连接作用,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连接起来,组成更大的语法单位,连词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能作句子成分。
例如:
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
硬件跟软件他都很精通。
共同的经营理念与创业目标是我们正常合作的基础。
当然这过程常有落泪和辛酸的事,或者有时还有无可奈何的事发生。
你不仅是咱们地区的状元,而且还是全省的第三名哩。
因为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脚下更感到柔软。
2、连词的类型
1.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2.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表示分句或句子间的顺承、选择、取舍、递进、解说、条件、因果、假设、让步等逻辑关系。
3.连接词语或分句的连词
“而、而且、并、并且、或者、只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
例如:
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只有最后这个方案才算切实可行。
只有铁路修好了,这些木材才能运出去。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由衷地欢迎县委“改朝换代”。
3、连词与介词的辨析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介词在介词短语中是两个实质性结构成分中(介词+名词性词语)的一个;而连词在实质性结构中只起连接作用。下面以“和”为例谈谈如何区别介词和连词。
1.当“和”作介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例如“我和他提起过你”,“和”前后的成分互换后,句子意思就发生改变(他和我提起过你),而且“我”可以省略(和他提起过你),前面可以加上副词性修饰成分(“我刚刚和他提起过你”),后面可以有停顿。
2.当“和”作连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例如“我和他都没上过学”,“和”前后成分互换后,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他和我都没上过学),而且“我”不能省略(*和我都上过学),前面不能加副词性修饰成分(*我刚刚和他都没上过学),后面不能停顿。
4、连词与副词的辨析
副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充当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连词可以连接各类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但不能作句子成分,只表示前后成分之间的某种关系。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经常与关联副词配合使用,例如“只有……才……/如果……就……/除非……才……”等。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是连词,只能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具有修饰作用的是关联副词。例如:
“如果你到那天能来,那么我就告诉你真相”,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
“就”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三)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上,表示各种附加语法意义的词。
1、助词的语法特征
助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是附着在某个语法单位上,表示结构、时态、领属等方面的附加语法意义,一般读轻声。由于助词总是跟某种语法意义相联系,因此往往成为某种词类或语法结构的标志。例如“着”一般表示行为状态的持续,是动词的标志。
2、助词的类型
助词按照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
1.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定语后面的de写成“的”,状语后面的de写成“地”,补语前面的de写成“得”。
1、“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
清新的空气
暂时的苦难
安然自得的姿态
比爱情更娇贵的东西
他的才华和眼光
张开的嘴巴
阴云密布的傍晚
喝茶的时候
外面的大雨
“的”能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例如:
我的 他的 男的 捡的 红的 黑的 吃的 喝的
大的 主要的 过去的 塑料的 踢球的 看热闹的
书面语中双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有时使用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之”。
例如:
小康之家 幸福之路 违法之事 激动之情 侧隐之心 彼此之间 高明之处
2、“地”: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
谦虚地表示
严肃地处理
眼睁睁地看着
不动声色地说
急匆匆地跑
雨不停地下
历史地考察
有组织地进行调查
3、“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引出状态补语或程度补语。
例如:
跑得很快
决定得了
讲得眉飞色舞理
讲解得宽泛一点
洗得干干净净
变得坚强起来
活得悠哉悠哉
惊讶得顿时呆坐在椅子上
4、“所”: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
例如:
所得 所见 所想 所知 所发现 所思 所料 所需“所”还常用在以下三种格式中:
A、与“被”、“为”配合使用,组成“被/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为好奇心所驱使
不被形而上学所羁绊
已为实践所证明
被假所蒙蔽
B、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中间。
例如:
我去过的国家→我所去过的国家
他抱有的幻想→他所抱有的幻想
他喜欢的衣服→他所喜欢的衣服
他收到的通知书→他所收到的通知书
C、用在由“有/无”构成的述宾短语中。例如:
有所准备 有所改进 有所依靠 有所增加
无所作为 无所顾虑 无所不为 无所用心
2.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程状态。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
a,“着”: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着”附着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例如:
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
他开着车倾听着轻盈的沙沙沙声,时常在车后无人时,忍不住哼上两句小曲。
那天晚上,母亲一手搂着小丽霞,一手搂着儿子,一边流泪。
她凭全家唯有的一头驴,耕作着贫瘠的田地。
他只好咬着牙去见那帮他这辈子都不想见的家伙。
b,“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动作或性状的发生跟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了"不受时间限制。
例如:
他呆坐了半天,接连吸了三支烟,仍缓不过神儿来。
他落地时向前扑倒在稀泥堆上,双手和衣服都沾了稀泥。
手里的马勺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舀水。
他静悄悄地坐在墓地上,难受地闭住了眼睛。
夜已深,热闹了一阵的乡亲们终于都走了。
c,“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或具有这样的性状。
例如:
最近他在报纸上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
他上过几年学,理解事情无疑要比父亲开阔一些。
几十里路程,他记不清遇过多少个炎炎烈日,多少次刺骨寒风。
他们这儿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前几天冷过一阵,这两天又暖和起来了。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见过他这么高兴过。
d,“看”(读轻声):表示尝试态,常用在动词重叠式或加上时量、动量补语的动词后面。
例如:
你先走两步看。
让我想想看。
大家再动动脑筋看。
不行的话,先退一步看。
e,“的”: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带有肯定和判断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
例如:
他昨天到的北京。
我们是按规定做的处理。
你在哪儿读的大学?
你从哪个食堂买的饭?
f,“来”和“来着”:用于句末,表示曾经发生什么过事情或事情发生在不久之前。
例如:
上个星期你是不是去青岛来?
你忘了小时侯老师怎么教我们来?
你昨天干什么来着?
他刚才还在这儿来着,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人影了?
g,“着呢”: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后面,强调性状的程度和现实性持续,略带夸张意味。
例如:
他神气着呢!
他以前胖着呢!
珠穆朗玛峰高着呢!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生意好着呢!
几百元的卖牛钱与几千元学费之间差得远着呢!
3.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常见的比况助词有“似的、一般、一样”等。
例如:
他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导演像说京剧道白似的冲着演员大喊。
他咧着嘴直笑,高兴得孩子一般。
他驱车在大街上,随着流水一样的车河,东西南北地奔波。
他熄了发动机,像猎犬一样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4.表数助词
Ⅰ表示复数的助词
“们”附着在指人的普通名词、人称代词或联合短语后面,表示复数。
例如:
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人们 兄弟们 孩子们 朋友们
同志们 干部们 战士们 老师同学们 哥哥姐姐们 爷爷奶奶们
应注意的是加“们”的名词不一定是复数,例如“爷们、哥们、娘们”等表示单数。不加“们”的名词不一定表示单数,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到齐了”。
表示确定数目的短语后不加“们”(*二十个学生们/*五个工人们)。数量不确定的短语后可加“们”,例如“一群学生们、各位代表们、各位先生们”。
指人的专有名词后加“们”表示一类人的意思。例如:
李白杜甫们 焦裕禄们 王进喜们 郎平们
指物的专有名词后加“们”可是事物拟人化。例如:
老鼠们 大象们 燕子们 猴子们 星星们
Ⅱ表示概数的助词
“多、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例如:
五十多(元) 二百多(里) 四千多(公里) 五万六千多(个)
十来(次) 三十来(斤) 六十来(个) 一千来(米)
其中“多”也可以放在量词后面。
例如:
一碗多 两米多 五斤多 四亩多 六年多
(四)语气词
语气词是用在句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停顿的词,有的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舒缓停顿或强调的语气。
1、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语气词具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附着在句尾(少数放在句中,后面有停顿),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
昨天晚上我已经检查过三遍啦。(语气词“啦”表示陈述语气)
今年有二十岁了吧?(语气词“吧”表示推测疑问语气)
2.语气词除了表达语气意义外,有时还能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句,但有时还要求加上语气词才能成句。
例如:
他把衣服晒干了。(语气词“了”具有成句作用)
都中学生了,还这么不懂事。(语气词“了”具有成句作用)
2、语气词的类型
根据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将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啊、吧、了、呢、么”等。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也含有列举、假设或引起注意等意思。
例如:
他啊,从小就爱到处跑。(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你这个孩子啊,什么时候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呢?(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等他一来啊,咱就出发。(表示假设语气)
你要用呢,就提前说一声。(表示假设语气)
他要愿意呢,就回个电话;不愿意呢,就算了。(表示假设语气)
语言啊、文学啊、理论啊、计算机啊、外语啊,都是基础课。(表示列举)。
2.句末语气词
根据所表示语气的不同,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四类:
Ⅰ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词:的、了、吧、呢、啊、着、也好、啦、呗、喽。
例如:
其实学习计算机除了下苦功夫勤学多练之外可什么窍门也没有啊。
钱不够了,就只好先不买呗。
Ⅱ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吗、呢、吧、啊。例如:
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
以后再也别忘了啊?
Ⅲ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吧、了、啊。例如:
还是再试试吧。
你可小心,别上他的当啊!
Ⅳ表示感叹语气的语气词:啊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啊!
他能考上大学可真不容易啊!
上述语气词中最常用的是“吗”、“呢”、“吧”、“啊”、“的”、“了” 等。其他一些语气词,有的使用得比较少,有的由于连用而产生连读音变,例如“啦”是“了”与“啊”的合音,“哪”是“呢”与“啊”的合音。
a,“吗”:用于疑问句,表示可疑而要求证实的语气。
例如:
你对完成这个任务有把握吗?
这两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几年工资不是一直都在增加吗?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吗?
“吗”与“难道”、“必须”、“果然”、“真的”等副词配合使用,表示质问、责备的语气。
例如:
你难道愿意这样稀里糊涂地生活下去吗?
难道全应该归罪于这个可怜的女孩吗?
你真的不明白吗?
b,“呢”:用于疑问句,表示深究追问的语气。
例如:
连年的战乱,天灾人祸,那一代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谁知他在这城市的哪个角落里呢?
“呢”用于陈述句,表示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语气,有时则表示持续的状态。
例如:
外面还在下雪呢。
根雕是他的绝活,曾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过国际展览呢。
“呢”可与“大概”、“大约”、“顶多”、“至多”、“最多”、“至少”、“最少”、“然后”、“最后”等副词搭配使用。
例如:
被他一个人贪污挥霍的公款差不多有三十多万呢!
这种乌龟至少能活一二十年呢!
c,“吧”:用于疑问句,表示半信半疑、带有揣测的语气。
例如:
现在说不定已经过了12点了吧?
今天可真够热的,有零上三十度吧?
“吧”用于祈使句,表示商量、请求、催促、建议等语气。例如:
我很忙,你若是没什么事儿就请回吧。
您今天就放他一马吧。
“吧”常与“大概”、“也许”、“没有”、“差不多”等语气副词搭配使用。
例如:
大概是火车来晚了吧?
工人们也许很快就会了解事实真相吧?
你今年还没有毕业吧?
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各种开销加起来差不多要上万元吧。
d,“啊”:用于疑问句,使疑问语气变得较为舒缓。
例如:
今天开会是讨论岗位津贴还是讨论机构改革啊?
你以为用这么个玩意儿,就能收买我的良心啊?
“啊”用于陈述句,表示恳切提醒或申明解释的语气。例如:
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
她当时一个人躲在门后哭得好伤心啊!
“啊”用于祈使句,表示请求、催促、命令、警告等语气。例如:
慢慢说,说清楚点儿啊。
你可得好好儿干啊。
“啊”还可用在单独使用的某些副词后面,帮助副词成为非主谓句。例如:
赶紧啊 快点啊 一块儿啊 正好啊
“啊”常受前面一个音节韵母尾音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变为ia、ua、na、nga、ra等读音,写成不同的汉字。具体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e,“的”:用于陈述句,加强肯定语气或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例如:
外面正下着雨,你出去会淋着的。(肯定性推测判断)
都说师范大学的学生好找家教,可我觉得也挺难的。(根据已然事实得出的判断)
是他来让我领取报名表格的。(提供已然的判断)
一个细细的小脖颈是支不住天的。(肯定性推测判断)
我是坐飞机去的。(提供已然的判断)
f,“了”: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实现或即将出现。
应当注意的是句末语气词“了”只表示语气,并不表示是否完成。因此,既可以是已然的事情,也可能是未然的事情。
例如:
水井边围的人越来越多了。(已然)
他们家后来变得比别人家更贫困了。(已然)
只剩下两个名额了。(已然)
低沉的嗡嗡声不断从远方的天空传来,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
“了”用于祈使句,表示有结果,起成句煞尾的作用。例如:
去把衣服洗了。(未然)
把这碗饭吃了。(未然)
3、语气词的连用
几个语气词可以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处于不同的层次,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末的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是全句语气的重点。
例如:
你们今天都怎么了啊?
他们的事就这么决定了吧。
你小子还真有两下,这么揉掐几下蛮舒服的啊!
根据你的检测,这次实验成功是可以肯定的了。
真要能一个月赚上千儿八百的,吃饭问题不就不用发愁了吗。
这可是意味着要出卖全厂工人的最根本利益了呀!
第一个例句中连用的两个语气词“了啊”,“了”表示动作或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啊”表示舒缓的疑问语气。因此整个句子是一个疑问句。其他例子同样要以句末的语气词作为判断句子语气类型的根据。
语气词的连用是有层次关系的。
语气词连用时,如果后一个语气词是以元音开头的,两个语气词常常合为一个语气词。
例如:
么+啊——→吗(嘛)
呢+啊——→哪
了+啊——→啦
了+哟——→喽
吧+诶——→呗
4、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
1.语气词“的”与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出现在句末,容易与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的”混淆。例如:
那样说是可以的。(语气词)
她是北京的。(结构助词)
区分“的”是语气词还是结构助词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看去掉后能不能影响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
语气词“的”连同前面的“是”去掉的话,仍然成句,不会影响原句的基本意思。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可以);
结构助词“的”是构成“的字短语”与前面的“是”搭配使用,所以不能省略。
(她是北京的—→*她北京)。
第二,看后面是否能够加上适当的名词。
处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后面可以加上适当的名词。
(她是北京的—→她是北京的居民/学生/干部);
语气词“的”后面不能添加相应名词。
第三,看否定词的位置。
否定副词能加在“是”前面,证明“是”是判断动词,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
(她是北京的—→她不是北京的);
否定副词只能加在“是”后面,证明“是”是副词,句末的“的”是语气词。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孤立的一个句子会有歧义,因此还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进行辨别。例如:
他是要走的。
—→他要走。(“是”“的”可省略,原句中“是”重读,句末“的”是语气词)
—→他是要走的人。(“是”轻读,稍停顿,后面可加上名词,句末“的”是结构助词)
2.语气词“了”与助词“了”
二者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不同。
语气词“了”用于句末,前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例如“她上大学了”。
动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情况的变化已经实现,例如“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这句话也可以加上句末语气词说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了。”句种有两个“了”,各是不同的词类:句中的是助词、句末的是语气词。
有时紧跟在动词后的“了”也出现在句末,是语气词还是助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Ⅰ如果“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的变化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语气词,而不是助词。例如:
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的事实)
我再也不能让父母为自己的事儿操心了。(未然的事实)
快点把饭吃了。(未然的事实)
去把衣服洗了。(未然的事实)
Ⅱ如果“了”表示事态发生已经发生变化或动作行为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助词兼具语气词的作用。例如:
她几天前就回家了。(已然的事实)
那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然的事实)
高老汉一大早就出去赶集去了。(已然的事实)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她了。(已然的事实)
兼类词
(一)兼类词的定义
兼类词是兼具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的词。词的兼类现象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兼类居多。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 建议 代表 领导 工作 通知 总结 指示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 困难 道德 矛盾 麻烦 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 丰富 明白 深入 明确 深入 讲究
兼属动词和介词:在 给 比 用 向 朝 到 跟 叫 管 通过 为了
例如:
例1:讲究
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动词)
新房布置得很讲究。(形容词)
例2:领导
政府派来的检查组是领导“反腐倡廉”的。(动词)
经理正同几位中层领导谈话。(名词)
例3:决定
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动词)
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名词)
例4:通过
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动词)
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介词)
(二)兼类词的判断
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应注意与同音词或词的活用相区别。
1.兼类词与同音词
二者相同之处:
1、语音形式相同;
2、词类或意义不同。
二者的不同之处:
兼类词所兼不同词类的词汇意义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
同音词只有语音相同,而词汇意义不相关。
例如:
例1:兼类词:
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例2:同音词:
“拜读您的大作。”
“枪声大作。”
前一个“大作”是称呼对方著作的敬辞,后一个“大作”是“猛烈发作”的意思,两个“大作”只能算作同音词,而不是兼类词。
意义相关而读音相近但不同,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例3:近音词:
“水凉了。”
“水凉一凉再喝吧。”
前一个“凉”(liang阳平)与后一个“凉”(liang阴平),意义相关,分属形容词和动词,但语音形式不同,也不能看作兼类词。
2.兼类与活用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把一个词临时当作其它类的词使用,使该词临时具备了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例如:
例1:“咱们总算夫妻了一场。”
其中“夫妻”本是名词,在这句话里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活用作“动词”。离开这句话,“夫妻”仍然是名词。
又如:
例2:“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
这句话中的后一个“胖”就属于形容词临时活用作动词。
Bạn đang đọc truyện trên: Truyen247.Pro